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9〕49号)和《关于切实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川卫发〔2020〕11号)精神,进一步规范医疗护理员管理,加快我市医疗护理员培养,增加医疗护理员从业人力资源供给,现启动成都市成华区中医医院2023年第一期医疗护理员培训招生工作:职业简介医疗护理员是对患者提供陪护和日常生活照料的服务人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医疗护理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及家庭亟需大量能提供专业服务的护理人员。因此,医疗护理员将面临广阔的就业市场。招生对象拟从事医疗护理员工作、正在从事医疗护理员工作的人员、计划提升医疗照护能力或自身综合素质者均可报名。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登记失
2022年11月10日8时,四川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处长韩梅、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三级主任科员谢伟到成华区中医医院调研“医养结合”工作,成华区卫生健康局局长何梅、副局长谢叶平、成华区中医医院院长张聂等陪同调研。首先,考察团一行实地参观了医院门诊大厅、国医馆、治未病中心(视听中心)、康穗养老中心的慢病康养区,了解了科室的设施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特色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等。接着,双方在四楼小会议室进行了深入交流,张聂院长就成华区中医医院近年来的基本情况、转型定位、文化传承、品牌展现、发展规划作了简要汇报,获得韩梅处长的高度肯定,认为我院的“医养结合”工作有想法、有实践、有产出,尤其是主编发行的《医养结合服务应用实践》实现了实践经验成果的转化;同时,我院通过医养结合软件
为响应共青团成都市成华区委员会的号召,进一步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结合“支部一月一主题”活动,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多元化,2022年7月8日,成都市成华区中医医院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由党员带领团员一行三人来到成都城北收费站开展了“向城市坚守者致敬——夏日送清凉”活动,为我院坚守在收费站出入口处的发热预检和核酸检测医务人员送去了清凉饮料和食物。慰问活动中,医院党员、团员志愿者对一线核酸检测人员在高温天气下坚守岗位、履职尽责的精神表示感动,把一杯杯清凉的饮品送到他们手上,叮嘱他们要注意防暑降温,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做好自我防护。此次“夏日送清凉”活动,为一线岗位医务人员送去了组织的关怀,为青年团员当好了榜样,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医院凝
2025年4月17日至18日,受阿坝州汶川县卫健局邀请,成华区中医医院党支部书记张聂率队赴汶川县开展医养、康养服务工作指导,汶川县副县长杨静,卫健局党委书记、局长明颐,县中医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张通瑶全程参加。实地考察与深入交流
“情暖三月天、巾帼有担当”,在全员职工长期以来辛勤劳动、默默付出之下,我院荣获“成华区三八红旗集体”荣誉。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展现“红旗集体精神”,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展示良好精神风貌,增强医院凝聚力,更好地发扬”红旗集体精神“,3月2日至3日,我院工会组织医院职工分批次前往青龙湖开展了主题户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大家满怀热情兴趣,在默契的团队合作下顺利完成一个个趣味项目,在释放压力和放飞心情的同时让每个人都深刻感受到团队合作散发出来的”红旗精神“。此次活动得到了党支部的大力支持,并在院工会的精心组织下取得圆满成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院职工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同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还为大家提供了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
由成华区中医院(区六医院)参与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医养结合支持解决方案研究”专项项目,与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机构共同参编该项目中“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标准”和“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评价标准”2项子课题项目成功结题,标准已下发于2022年9月1日正式实施。该专项项目根据《四川省医养结合科学研究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经四川省医养结合科学研究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相关专家会议评审,于2022年3月2日正式立项。此项目的成功结题,为促进健康老龄社会,规范医养结合标准化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为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提升成华区核酸检测能力,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成华区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由区卫健局、区旧城改造公司统筹,成华区中医医院牵头,于2022年7月起在医院内新建移动方舱实验室。从项目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到运行,历时仅2个多月,于9月3日正式投入运行。方舱实验室占地五百平米,按24小时最大检测量1.5万管设计,配备有全自动核酸提取仪、PCR快检分析仪、实时荧光定量、标本前处理系统、分杯系统等其他设施设备,可以满足区内日常核酸检测工作需要。为了做好保障和服务成华区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按照区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方舱实验室发挥机动性、灵活性强的优势,在区疾控中心指导、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416医院的全力支持下,仅用了14个小时就使实验室进入运行状态,